香港「惜食堂」善用科技 令剩食變膳食

在陽光燦爛的午膳時份,筷子的碰撞聲在社區中心此起彼落。約30位白髮蒼蒼的長者坐在小桌旁,享用熱氣騰騰的白飯、五花腩、蔬菜和蓮藕湯。

現年88歲的區樹基身穿絨布襯衫、牛仔外套,戴著口罩,從家中步行十分鐘到這裡用膳。他是一名已退休的酒店巴士司機,每周有五天來這裡吃午餐。

這裡有他至愛的小菜?他說:「我不挑食,只要是健康即可。這裡服務很好。」

這頓午餐既有賴完善的物流安排,科技的奇蹟亦功不可沒。

非政府組織「惜食堂」策劃下,一群熱心人士從遍佈香港的街市、餐廳、酒店和雜貨鋪收集多餘的食物,以免食物因少量瑕疵或只是沒人食用而被遺棄。他們每周收集高達45公噸的食物,當中一半來自百佳超級市場,其他捐贈機構包括國泰航空及半島酒店等。

People handle vegetables in a market.
惜食堂的食物收集員邱務珍在菜市場接收蔬菜和水果的捐贈。攝影:Billy H.C. Kwok

惜食堂與時間及有效日期競賽,將收集的食物轉化為每天2萬份熱食及冷藏膳食,並透過慈善團體網絡及自動售賣機,為香港貧窮的社區提供1.1萬份膳食和食品包。

惜食堂策略及發展總幹事李凌君表示:「我們依照嚴格的食物安全標準,收集、處理及烹調仍可食用的食品,為有需要的社區提供免費膳食。」惜食堂最近亦運用Microsoft的Dynamics 365 Field Service、Business Central軟件,以及運行於Azure的Power Apps,以科技提升營運效率。

香港既是金融中心和美食之都,也是一個大量長者以至弱勢社群需為溫飽掙扎求存的地區。香港現時的預期壽命已超過日本,為全球最高。

據香港政府發佈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香港老年人口達到130萬,佔總人口的五分一。政策介入前,45%的老年人(即583,600人)被界定為貧窮人口

作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香港也面臨著嚴峻的廢物問題。香港三個運作中的垃圾堆填區已接近飽和。香港環境保護署估算,每天傾倒至堆填區的10,809公噸城市廢物中,有30%是食物。過去數年,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動食物捐贈、回收和堆肥。

這些因素使食物回收的意義更重大。

「惜食堂」計劃由小寶慈善基金於2011年開展,該非政府組織由前兒童健身企業家董愛麗創立。多年前,董女士目睹一項常見的街景,卻讓她感到香港尖銳的貧富懸殊差距。

董女士於2012年接受香港有線電視採訪時提及:「在滿佈奢侈品店鋪的地區,我看見一位婆婆很吃力地將堆滿紙皮的手推車推上斜坡。這是社會的不平等的明證。我想過如何幫助她,而最直接的就是給她提供膳食。」

董女士強調惜食堂宗旨為「停止浪費、 解決飢餓、以愛相連」。當疫情爆發時,浪費和飢餓問題卻每況愈下,更多人需要惜食堂提供的愛。

時至今日,惜食堂每日提供2萬份熱食及冷藏膳食,數量是疫情爆發前的一倍。

People unpack boxes of potatoes and carrots in a kitchen.
惜食堂義工拆開獲救蔬菜的包裝。攝影:Billy H.C. Kwok

伴隨惜食堂的擴張,營運難度亦與日俱增。直到兩年前,工作人員仍然依賴雜亂無章的手機訊息、紙筆和多個試算表來運作。

這樣的運作凌亂不堪。在司機完成收集回到倉庫前,工作人員沒有辦法知道收集的食物種類和數量。收集食物人員只是晚數分鐘到達收集點,便會錯過司機運送時間,而下一次運送卻只能在數小時後。

兩年前,隨著服務需求激增,惜食堂開始與技術顧問合作,尋找更好的方法。惜食堂的IT負責人徐偉健(Kenny)表示:「我們的運作相當獨特。我們在市場上無法找到能滿足運作需求的系統。」

惜食堂IT團隊最終運用Microsoft科技,自行建立解決方案。他們使用Dynamics 365 Field Service管理物流,並整合至由Power Apps 建立的應用程式中,供工作人員使用。Power Apps 是一項Microsoft 工具,可讓沒有豐富編程知識的人員亦能創建自己的應用程式。現時,司機經流動應用程式分配路線,並獲知車輛可以進入的收集點空間大小,是否有可用的坡道等資訊。司機亦可在每個收集點輸入他們收集的食物種類和數量。

A male driver in a green t-shirt, sits in his car and looks at his mobile phone .
惜食堂的司機鄧華賢在手機應用程式上查看當晚路線上的下一個食物收集點。攝影:Billy H.C. Kwok
A person holds a cell phone.
建構於 Microsoft Power Apps 的自訂行動應用程式將行車路線分派給惜食堂的司機。攝影:Billy H.C. Kwok

Dynamics 365 Business Central 用作庫存管理,以便廚師統一查閱最新的食物庫存,以計劃餐單。與惜食堂合作的慈善團體更可以通過系統,要求提供特定的食品,而這些都在 Azure 獲妥善管理。同時,送餐服務狀況也可透過Field Service在線跟蹤。

Kenny的團隊正計劃分析一年半的物流數據,以量化統計效果。隨著惜食堂開始在香港政府提供的土地建造一個全新的中央廚房,預計至2025年生產能力可增加一倍,這種分析變得相當必要。

觀看這系統運作,尤如見證人類和科技共舞。

在平日的晚上,邱務珍穿著一件印有「惜食堂」的粉紅色背心,推著一輛手推車,穿梭於深水埗區的繁華的街市,與一眾店主熱切打招呼。她於下午6點已到達,而下班後的人群正趕來購買晚餐的食材。這也是商戶評估當天銷售額,決定是否打折、捐贈或兩者並行的關鍵時刻。

一位檔主遞過來一袋白菜,另一位則放下一堆四季豆、一個火龍果和數個節瓜。一位檔主說:「今天什麼都沒有」,便轉向一位顧客。

邱女士繼續推著裝滿食物的手推車,推開後門到達一個裝卸區。司機鄧華賢已打開黑色小型貨車的後門,拍下接獲的食品,輸入食品資料和估計重量,然後啟程沿著每天的路程,走遍30個收集點。

A man stands next to the rear end of his delivery van.
惜食堂的司機在他的手機應用程式中輸入捐贈食物的詳細資訊。攝影:Billy H.C. Kwok

這種情境在全港150個收集點重覆出現,其中涵蓋商場內的自動售賣機,讓市民捐贈預先包裝好的乾糧。

約晚上8時半,所有司機已返回各個倉庫,包括位於荔枝角的只有一間房間大小的農產品冰箱、觀塘附近的肉類儲存設施,以及新界的大米和乾貨倉庫。縱然食物分散於各倉庫,但所有食物都顯示在一個庫存管理系統中,讓廚師按食物庫存量來計畫未來兩到三週的餐單。

翌日早上,在惜食堂深水埗總部的廚房內,一盤盤五花腩擺放到蒸櫃內。工作人員和義工戴著髮網、口罩和圍裙,將白飯和湯水放入可重複使用的容器。

中午前,惜食堂三個廚房的所有飯菜已準備就緒,經包裝並開始運送。超過一半飯菜將通過小型貨車運送給合作的慈善團體,包括教會、庇護中心、老人院,其餘的將通過自動食品分發機、在惜食堂的餐廳提供,又或透過義工直接送至有需要人士家中。

惜食堂食品工場廚務經理黃耀華曾擔任香港賽馬會副主廚,而這份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挑戰。

黃先生表示:「傳統食品生產廠中,廚師需要決定餐單,然後購買食材。然而,作為一個慈善機構,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市民大眾捐助的食物。現時大約六成的食材來自食品捐助,我們購買餘下約40%,因此我們必須非常清楚食物庫存,制定餐單,最後決定買什麼食材。」

這些困難並未限制他發揮創意。黃先生提及,他會因應當季的食材,嘗試與捐贈的食物庫存匹配。他曾用藍莓烹調藍莓豬肉,亦曾用橙煮出橙汁魚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