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病症不足為懼,我的科技職涯由我定義!

「為什麼他講話都不看人,問話也不回應!」「她好奇怪,怎麼這麼固執,一有變化就焦慮不安?」看到上述行為,我們第一時間或許會貼上的「孤僻」、「奇怪」等標籤,但這些看似人際溝通上缺乏禮貌的表現,以及旁人難以理解的重複行為,或許並不是他們刻意為之,而是因他們罹患一種目前尚無法有效治癒的先天疾病—自閉症。

1940 年代,精神科醫生第一次提出自閉症的概念,時至今日,許多人仍對其定義不太熟悉。其實同屬身心障礙的自閉症,並非單一病症,而是存有範圍廣泛的光譜,患者個體差異性大。自閉症患者中約 2/3 患者智力偏低,生活需倚靠他人協助;但另外約 1/3 患者屬高功能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智力多與常人無異甚至高出平均,他們可自理生活且於特定領域有進階職能,若處在友善的環境裡、擁有足夠的資源,也能在追夢的路上發光發熱,透過專業技能貢獻社會。

沒有相關背景,自閉症患者也能進入科技業嗎?當學生準備好,資源就出現了

Taylor(化名)從小成長經驗與常人沒有太大差異,大學開始才逐漸感受到自身情況與他人不同,就醫後確診為自閉症患者。然而,台灣現行的教育和職場環境較難客製化符合個別需求,面對像 Taylor 這樣的患者即使最終順利完成學業,也不一定能找到適合工作的職場發揮所長,加上自閉症患者較不熟稔人際溝通,職涯選擇多會先從基層的行政工作開始累積經驗。

擔任助理的 Taylor 在這波疫情影響下離開了原本的工作,也獲得重新思考職涯發展的契機。「與人溝通常需要努力猜測對方的話中話,但跟機器溝通起來自在多了」,Taylor 回想起大學時就對資訊領域有高度興趣,工作後更清楚認知到自己在撰寫程式時顯得更加自在、自信,因此 Taylor 開始規劃工程師作為下一階段的職涯發展。

然而,在沒有專業背景亦無足夠資源支持的情況下,從頭開始學習一項專業能力並不容易;樂觀積極的 Taylor 不輕易放棄,透過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的職業重建服務引薦,參與台灣微軟與軟體工程師就業培訓學校 Build School 共同提供的數位技能培訓專案,並由社團法人台灣青築未來協會 Build the Future (Build School 校友會) 支持以公益名額的方式免費加入為期五個月的專業培訓課程,從基礎打起,學習前端、後端與 Microsoft Azure 等開發平台技術之專業技能。

長年與公益團體合作的 Build School,因了解不同性質人才的需求,能彈性提供友善的學習環境與氛圍;而Taylor 在經歷五個月的不懈努力下完成課程後,目前已成功轉職為軟體工程師,走向另外一條自我實踐之路。

全方位賦能,並非一個人、一間企業可以做到

身為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推手,微軟了解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自身肩負賦能多元人才的使命,因此長年與公益團體合作,支援像 Taylor 一樣有能力卻缺乏資源的人才拓展職涯選擇,為科技產業注入人才活水,打開另一個寶藏庫。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及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施立成表示,微軟始終致力於運用科技創造無礙的社會,未來將繼續與 Build School 等在地團隊合作提供公益培訓課程,讓所有期待走向科技之路的人才,無論身分、無論背景,都能有足夠的資源做出夢想中的職涯選擇。

而邁入第五年的 Build School也相信教育極重要的一環是「Pay it forward(把愛傳下去)」,望透過微軟公益專案把培訓資源擴及台灣更多角落,賦能多元人才朝科技職涯邁進。除了職場專業能力,自閉症人才在自我實踐的過程中,更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協助 Taylor 橋接台灣微軟和 Build School 科技資源的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積極為自閉症患者提供職涯發展機會以及全方位資源,為自閉症患者及家人的強大後盾。

然而要創建及維持友善的環境、使自閉患者發揮長才,單純靠患者與家屬的努力,或是單一企業、組織的協助,仍不夠組成強大的支援網路,最終還是需要整體社會的理解及支持;台灣微軟將持續與相關單位合作,擴大社會對於自閉症患者的認知,提供適切的資源,協助自閉患者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為順遂、也更有自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