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主内容

【商周專欄】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AI轉型,員工比領導者還要急!

我最近參加了幾場餐會,遇到兩種討論情境,在不同年齡層中,新創與企業的資深領導者,對AI的態度大相徑庭。年輕創業者對於理解及應用AI,躍躍欲試。動力源自於他們的上檔空間極大,容許破壞式創新,即便失敗了,也都是可控損失。但幾位年長的領導人卻態度保留,並不是所處產業未受影響,而是他們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及有足夠的資訊做出重大決定?他們更要考慮自己的進退。任何決定,對企業三到五年內都會有極大的影響,是要在退休前背水一戰?甚或提前交棒,都是考量。

沒有人願意在領導的最後一哩路跌跤。於是他們四處蒐集成功案例,希望能藉由案例看懂趨勢、找對方向。然而這數十年來,有四次科技的大躍進。第一階段,網路出現,刷新人們的溝通方式;第二,智慧行動裝置普及,顛覆人機介面與使用者習慣;第三,走上雲端,觸發企業反思成本效益進而擁抱新架構。前三次都在想像範圍內。但身處AI迭代的世代,只能喟嘆在想像力或理解上的匱乏,加上商業局勢變化快速且複雜,該讓AI只發揮單點作用,或讓整個企業策略向核心靠攏?組織該像大象起舞還是分裂成螞蟻雄兵?

而企業的員工也在期待。根據微軟甫發布的二○二四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Work Trend Index),針對三十一個國家、三萬一千人的調查指出,台灣已有八四%的知識型工作者,正積極運用生成式AI優化他們的工作,但高達七三%的公司仍缺乏導入AI的願景和計畫,因此有近八成的人,自行攜帶AI工具到工作中使用,員工在用自己方式拉高效率與創意的同時,也出現了更多的潛在資安破口與協作困難,企業需要一個明確的AI戰略與安全應用環境。

報告點出,員工比企業更積極擁抱新科技與思維,給雇主的警示是——「你不趕快擬定策略與提供環境,當我練就了一身武藝之後,就會尋求更大的舞台。」企業依舊持續觀望?抑或是鼓勵員工獨立學習或成立AI數位委員會,兼納科技、商務與管理專才,向外看見趨勢;對內,打破橫向穀倉,讓部門在AI治理架構下彼此串聯共享商業智慧。領導者帶著眾多疑問而來,我只能說,解法都藏在各自的企業裡,這場戰役,沒有標準答案。奮進或暫且觀望都是策略選擇,只是,這個時代,或許會更偏愛勇於創新、快速學習且具有高度韌性的組織。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