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主内容

编程,不只事关代码

2014年12月初,“编程一小时”活动在微软的协助下,首次落地中国。北京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华奥学校的150名师生也受邀来到微软,通过微软志愿者的讲解,走近了看似深奥的计算世界。在为期一周的活动期间,“编程一小时”活动吸引了全国上下众多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参与,除了体验了如何写代码以外,他们还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历,比如对未来的想象,陪孩子成长的乐趣,和教育的意义。

学编程,女生也可以!

陈苗雨是华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平时话不多,课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是安静地读书,梦想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图书设计师。小雨的父母都在北京务工,家庭收入并不宽裕,但父母知道小雨爱读书,就常常去二手书店淘一些适合小雨读的书。
小雨从来nvsheng没想过编程跟自己有什么联系,直到有一天她和她的同学走进了微软,参加编程一小时活动。虽然学校开设有电脑课,但“编程”对于她来说仍然是个陌生的名词,加上在学校电脑课上表现比较活跃的大多是男生,所以当小雨第一听老师说要参加“编程一小时”活动时,既期待又担心。“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来没接触过编程,刚开始老师告诉我们要参加这个叫‘编程一小时’的活动时,我就有点担心。后来老师介绍说编程是用计算机语言和电脑‘对话’时,我更迷惑了,担心自己是女孩子,有可能会学不好。”而活动当天,微软志愿者浅显易懂、绘声绘色的讲解不但打消了小雨这个担忧,而且在同学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小雨有模有样地写下了她的“第一行代码”。活动结束后,看着自己的作品,小雨骄傲地在白班上写下了“学编程,女生也可以!”。
在数万名参与“编程一小时”的中国青少年中,小雨并不是个例。该活动设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从小“机械化”地培养IT从业人员,而是帮助孩子们用好奇的心态,利用一项技能开启对未来的想象,探索成长路上更多的可能性。

我和凉小宝沉浸在编程游戏的乐趣中,一下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样的场景真的久违了

老凉是一位资深自媒体人,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角色——一个8岁男孩的父亲。由于平日工作较忙,陪在儿子身边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他奉行“兴趣为主、引导为辅”的教育策略,希望为儿子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PYZ13812“周末下午我偶然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编程一小时’的活动,点进去后比尔?盖茨参与录制的活动视频瞬间吸引了我“,老凉说:“我原本认为编程是一项专业性极强,门槛很高的活动,但这个视频转变了我的看法。”随后他便拉来凉小宝一起,从最简单的编程游戏开始,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基本逻辑。看着一行行代码最终转变成“愤怒的小鸟”的动作,凉小宝学习编程的兴趣就很自然地被激发了出来。
“我和凉小宝沉浸在编程游戏的乐趣中,一下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样的场景真的久违了”,老凉说:“和凉小宝一起玩搭建,一起编程。用自己的双手,编写出漂亮的代码,然后进行调试、运行,遇到错误再重新编写、调试、运行,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孩子动手、动脑、逻辑思维,甚至是团队合作的能力的机会。即便孩子以后不从事编程相关工作,学习编程将是对他们大有裨益的,同时也给我了一个机会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生活中,一家三口人手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各自玩的画面比比皆是。而“编程一小时”活动恰巧给了父母们一个契机,跟孩子一起玩,跟孩子一起接触一项新技能,开启新视野。

宋老师是奥华小学四年级的年级主任,最初带着同学们参加“编程一小时”,她只是抱着让这些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孩子们开拓视野,体验先进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并未想到看似深奥的编程知识能让十多岁的孩子们理解,甚至产生兴趣。在她看来,编程至少是高中生才能完成的事。但活动中,孩子们兴奋的表情和为了写对代码而微微涨红的脸,改变了宋老师的看法。
“参加这次编程体验活动,学生们不仅因接触到了新事物而兴奋,好多孩子还真的一步步根据志愿者的启发写出了代码。后来很多同学跟我说,原来以为很难的东西,只要发觉了其中的规律,其实自己也可以,这大大增强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也对计算机课更感兴趣了。” 宋老师说。

PYZ13327

回到学校后,宋老师还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同学们大胆地写出他们想象中的未来。她惊喜地发现,这些原本在他看来思维没那么活跃的孩子们似乎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描写关于未来的学校、住宅和生活时,孩子们就像一个个设计师,生动地描绘着天马行空的想法。有一位同学甚至这样描写未来的书包:“未来,不再有沉甸甸的书包,每个人都携带着一个能折叠的超薄平板电脑,点击一下,就能获取无限的知识。”
编程这门课,既是一种技术训练,更是一种创新思考和严密逻辑的思维训练,而养成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计算思维对放飞孩子的想象大有裨益。写下的虽是代码,但释放的是孩子的思维空间和他们人生未来的可能性,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