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全面展開生成式AI應用 重塑學術界

於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任教數據科學的李志遠教授運用生成式AI工具製作適合不同學生學習風格的思維圖及短片。

香港,20231018 – 於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任教數據科學的李志遠教授最近僅用了30小時便成功編制好一份教材。

透過運用生成式AI等工具,李教授只花15小時就將在疫情期間教授的一系列網課文字記錄及簡報轉化成文本,同樣地他只需15小時即能編輯和編排成一份長達10,000字的教材。他還把章節轉化圖像化,以思維圖展示其概念,並製作了不同短片。

李教授會於校園內舉辦關於使用AI工具進行教學的研討會,他指:「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模式,有些學生傾向聆聽或觀看,有些人則想要一個思維圖作參考。而AI工具面世前,我並沒有足夠時間探索這類型的教學方式。」

生成式AI正促使教師重新思考如何教導學生和如何讓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管理人員也在重新制定大學應教授學生未來所需的技能。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教學)趙寶貽教授指:「我已經對經歷上一次這種突破性改變沒有很深印象。我們慶幸得到老師、家長和學生的關注,為重塑教學方式注入活力。」

生成式AI工具建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 LLMs),可以綜合大量數據生成文本、代碼、圖像等,被視為自網路瀏覽器和智能手機面世以來最大的技術飛躍。儘管這項技術強大,它仍可能提供不完善的回應。而在過去的幾個月,大學一直在探討如何負責任地應用此技術。

生成式AI的出現引發更大的議題 :大學應該為學生準備什麼樣的未來。

趙表示:「在大學,除了教授AI相關的知識之外,我們應該還應該教授什麼呢?未來的僱員需要什麼?我們還需要教授什麼人材技能?又應如何與他人協作和建立關係呢?」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教學)趙寶貽教授視此為大學重塑教學模式的機會。

香港大學是一所以研究為主導的世界級綜合大學,成立於1911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並以其醫學院而聞名。根據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港大被評為香港頂尖大學,位列全球第35名。

香港大學起初於2023年初禁止使用生成式AI工具。趙表示:「我們當時知道禁令只屬暫時性。」而於2月,便成立了由教職員、學生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工作小組每週開會討論新技術的影響。

當由OpenAI的GPT支援的Azure OpenAI服務於今年1月份推出時,大學的資訊科技部門已率先行動。香港大學首席信息主管及大學圖書館館長伍麗娟表示:「我們認爲AI是未來,是我們追求以提升研究、教學和學習的必要手段。」

大學一直以來使用Microsoft的方案,而資訊科技部門則作出了一個非常決定,從4月到6月資助員工使用Azure OpenAI服務,讓他們測試並感受生成式AI的威力。一般而言,新的資訊科技資金需涉及列有詳細要求的招標文件和各部門的支持 ,通常需時數月時間進行。

香港大學首席信息主管及大學圖書館館長伍麗娟認為「AI是未來」。

在此情況下,伍表示:「沒有人知道所有的需求。資訊科技部門表示將承擔風險去提供資助。我的策略是快速採用,如果失敗,就要變陣。」

2023年6月,港大教務委員會是正式通過了一項生成式AI政策,將其確立為學生的第五種重要能力,與口語、寫作、視像及數碼等四種能力並駕齊驅。8月底,香港大學與另外七所大學宣佈將於新學年所有師生開放Azure OpenAI服務,幾乎沒有限制。

趙表示:「我們的立場是擁抱它。教師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限制在課程或某些作業上的使用。我們希望學生透過限制使用生成式AI來學習基礎知識,而教師決定是否允許使用生成式AI。 」

港大已經推出了幾個透過Azure OpenAI服務構建的生成式AI聊天機械人。IT服務台聊天機械人可以回答簡單的查詢,讓員工有空檔處理更複雜的問題。另一聊天機械人則協助處理行政問題,例如如何報讀課程,還有一個聊天機械人用於本科課程選擇。

師生亦可使用更通用的港大聊天機械人作教學及學習用途。服務推出的前期數據令人鼓舞,自9月1日推出的首20天,已有超過10%的港大學生(總人數為36,400人)及約17%的員工(總人數為13,100人)使用聊天機械人。而IT服務台聊天機械人則在8月21日至9月13日期間收到1,276條相關查詢。

為了保護用戶的數據和隱私,這些任何聊天機械人的查詢數據不會被保留。伍表示 : 「我們不會查看他們的提問,亦不會保留任何記錄。我們也要求Microsoft不要保留數據記錄。」

港大教與學創新中心為學生提供基本的掌握和應用生成式AI工具的研討會。他們會了解到回應並不總是完善的,但聊天機械人可以生成好的提議。生成式AI不是一個搜索引擎,而是一個語言合成器,因此學生也經常被提醒需檢查資料來源以確保準確性,依此類推。

港大教與學創新中心總監陳嘉玉教授要求教職員重設學生評估方式。

當然,最大的擔憂莫過於學生過份依賴生成式AI來完成作業,未能汲取知識。由於存在誤報和漏報而導致學生被錯誤指控作弊的可能,教職員不會使用AI探測工具檢查作業。

反之,大學要求教職員重設評估方式。港大教與學創新中心總監陳嘉玉教授說:「我們想讓學生學到的是思考。著眼於學習過程、成果和體驗,這才是最重要的。」

陳説:「例如,老師可以要求進行示範或口頭報告,而不是寫作論文。他們也可以要求聊天機器人生成多篇文章,然後讓學生評論其是否存在事實錯誤,學生可以表達他們的意見,或許還能夠生成一個文章大綱。這類近一種反向論文,其中仍可以達成與論文一樣的所有學習目標。」

學生可以被要求展示能力,並在不同的節點進行實習等實踐性工作,就像醫學中的臨床考試一樣,這是AI無法做到的。

陳說,她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方式「就像私人助理一樣」,包括回覆邀請她接受採訪以及在會議上發言的電子郵件,她認爲無須擔心過度依賴AI。

「你能想像沒有這東西的生活嗎?」陳擺動著手機說:「這就是我們正在習慣的。」

學生已開始自己在摸索AI。

黎欣盈,是一名主修語言學的大四學生。她表示平日不會使用AI來寫作論文,但認為用它生成題材是合理的,例如她最於一個研究計劃中需要訪談某人的英文學習經歷,她當時亦有利用AI生成訪談的問題。。

黎說:「我不認為我們可以使用ChatGPT完成一切。有時候,我仍寧可到圖書館借書。」

對於主修工程的大四學生甄穎霖來說,生成式AI的影響較小:「在工程領域,我們已經對AI頗爲熟悉。它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工具。」

當黎和甄最近一起合作開展課堂項目時,他們瞭解到AI工具的潛力和限制。在一門名為「數碼化大中華地區文化遺產」的課程中,經得導師的允許,他們使用港大聊天機器人上的Dall-E 3圖像生成器來創建中國神話瑞獸的圖像。

在一項課堂項目中,學生使用Dall-E 3圖像生成器創建中國神話瑞獸青龍的圖像。然而,在嘗試生成九頭蛇相柳期間卻總是得到單頭蛇的圖像,最後由學生自行繪畫數碼畫作完成圖像。

輸入「有角和爪的藍色龍」的指令後,他們成功地生成了一張中國神話中青龍的圖片。然而,要生成一張具有人臉的魚–赤鱬的圖片卻需要進行多番嘗試。

黎亦嘗試生成九頭蛇相柳,卻總是得到單頭蛇的圖像。黎最終花了大半個小時繪畫相柳的數碼畫作,相比之下,使用DALL-E 3只需幾秒鐘的時間。而這四人小組的項目最後獲得了甲級的好成績。

###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