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主内容

【商周專欄】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打一場眼界的戰爭

AI 轉型的下一步可以從雲端資料中心的布局,一窺台灣整體產業轉型的脈絡。 

我們現在談的資料中心,多數是雲端科技巨頭在各區域設置,用以提供給客戶儲存、處理或是分析大量資料的基礎設施 

過去外商來台灣設立資料中心是看中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環境與人才,為了企業自身在地或是全球策略運作,將台灣視為區域樞紐。 

如今,雲端大廠選擇台灣,更看中的是產業的轉型需求,與發展潛力。從企業自用需求轉移至賦能台灣產業發展,兩者目的大相徑庭,這轉變值得我們去思考,台灣產業戰略地位的現在與未來 

台灣擁有完整的軟硬體整合生態系,具備跨產業應用的深度與廣度,在過去幾年在非管制產業創造出許多轉型跟創新案例並複製至全球其他市場 

而現在,我們將因為在地資料中心的存在,將雲端與 AI 結合,在合規與創新雙軌並行的環境下,推動下一波管制產業數位轉型 

雲端資料中心落地最先受惠的,是受法規監管的高機敏資料產業,包括金融、醫療、電信或政府單位等 

舉例來說,金融業過去限於主管機關法規,皆設有企業的地端資料中心,相較於其他對雲端法規開放的國家而言,對資料及金融科技應用的範圍及速度相顯保守。 

然起步較晚,不代表我們會在 AI 時代的轉型浪潮中輸人一截,換個角度來看因為一直以來的高度管制反而建立起金融業者對資料處理與資安架構上嚴謹與自律的態度,將在未來大規模轉型出海後,高度贏得當地監理的信任並快速拓展市場 

智慧醫療也會是另一個值得期待的產業;台灣有全球最完善的健保資料、最頂尖的醫護人才與最具競爭力的科技整合力可以想像,未來能以人為本,以資料為中心,串連醫療、居家康護與長照體系的完備生態系 

因此除了在地合規服務,另一個角度來看雲端資料中心的意義,在於鏈結全球市場的廣度 

資料上雲,有機會帶台灣企業出海,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看更大的市場、擁有更敢造夢的能力 

因為未來 AI 賦能的戰爭,是眼界的戰爭 

AI 的發展天險不在於技術與成本,而是廣域的問題定義與解決,這一直以來都不是台灣企業的強項。但當雲端在地資料中心能夠作為企業加速轉型與出海的工具時,企業領導者不應躊躇不前,現在就應看懂局勢,放手一博。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