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周專欄】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你想要一個 AI 分身嗎?
電影《鋼鐵人》中的 AI 助理「Jarvis」,宛若全能秘書般的存在。我也時常觀察,究竟我的「AI 秘書」── Teams 中的Copilot 和我的真人秘書之間,是否各有所長?
從結果來看,Copilot 更像超級特助。詢問它本季業績表現時,Copilot 會依我權限可觸及範圍,地毯式找出所有會議記錄、溝通郵件和內部檔案,統整後產出精準的報告和分析,甚至進一步延伸數個可精進方向並給予執行建議。
有了它,我等於擁有同時具備財務、技術及業務整合能力的特助,這些,是真人秘書較難以做到的。
但,秘書有其獨到之處。最大的特點是他暸解我的習慣,無需交待細節也能達成繁雜而能滿足「我」需求的工作。例如協調會議和跨部門溝通。
那不遠的未來呢? 隨著 AI 快速進步,公司內將有許多不同功能的 AI 代理人(AI Agent),彼此能進行更複雜的多維度溝通,達到既專業又協作的目標。
例如,新人報到時,若企業有人資 AI 代理人,不僅能讓新人無限發問,這個 AI 代理人還可與不同部門的 AI 代理人互動,要求行政自動購入新電腦,或與法務 AI 代理人協作入職簽署程序。像這樣 AI 代理人之間溝通協作的場景,最快三年內就會發生。
接下來,隨著高強度使用及 AI 記憶延展,每個人將擁有非常懂你的個人化 AI 代理人。它可能會以兩種型態存在,一種是以「懂我」的陪伴型 AI;另一種,則是可「代表我」的 AI 分身。二種型態皆可存在於多重載體如電腦、手機、汽車或可攜式裝置如眼鏡中。
第二種 AI 分身,由於吸收了本人的思想、或對專業領域的獨特見解,能成為個人意識般的存在,有機會顛覆人類的互動模式。譬如,投資者可透過詢問投資顧問的 AI 分身,獲得其個人觀點的專業建議,而非通用性答案。三到五年內,很多科幻電影場景,就可能會發生。不過,在這階段,AI 分身本質上仍為陪伴及提供服務,並不主動做出決策。
更久之後,才可能出現以服務而不傷害人類為前提的AI體系。不是科技做不到,而是這當中牽涉人類社會對 AI 的信任與授權程度。
身為「人」,會有許多特殊且帶感性的判斷,做成決策後還必須考量責任歸屬等問題。畢竟,連我都不曉得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怎麼能全然交由 AI 分身來做決定呢?
在在享受 AI 帶來便利的同時,某些需要人類獨特判斷力和情感智慧的任務仍無可取代。我們仍要保持對決策過程的掌控,方能安心讓 AI 發揮最大潛力。
本文轉載自 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