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主内容

【商周專欄】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台灣 AI 人才養成的鴻溝

台灣微軟總經理 卞志祥

2024,我跟幾位企業領導者閒聊,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 AI 應用,我認為今年會是整個產業的 AI 加速落地期。當企業已經都決定擁抱 AI,進一步要問的是下個時代,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現在市場需要的 AI 人才有三種,分別是開發、導入與使用對我而言,台灣不缺開發技術的人才、懂得使用 AI 的人,則可透過訓練與應用養成,這過去五年很多企業在做的事。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成熟與落地,台灣企業最重要的也最缺乏的,是將 AI 導入企業的先遣部隊,這群人不一定來自於傳統的資訊科學領域,也不見得對語言或程式模型很熟悉,他們擁有的,反而是擁有將產業需求與痛點,轉成提問的能力 

可惜的是,台灣教育與企業需求的 AI 人才養成之間,有巨大的鴻溝。台灣教育體系下的學生,多數時間都被教育成,已經習慣於一個問題,只會對應一個答案,鮮少擁有如何發現、定義問題,與解構問題的能力。 

以至於多數人在面對一局生意、一個趨勢的時候,很少能提出宏觀且全面的問題,引導出解法但如今,我們更需要的人才是,能夠跳脫既有思維、拉升層級,把問題格局放大的破局者。 

前陣子我跟我的孩子有場對話,讓我再次體會問對問題的重要性。他分享,同學母親藉助 ChatGPT,籌備孩子的生日,但其與 AI 協作的方法,有值得思考的空間。 

想辦餐會,同學母親卻從如何料理紅燒獅子頭?」詢問起;但把視野拉高一點,問「生日會應該怎麼辦?」會更貼近她的需求;但最好的問法或許會是:「一個 16 歲的女孩想要什麼樣的生日宴會?」 

第一種問法,以「怎麼解決已知問題」為起手式;第二種問法,從整個需求出發;第三種,則是要透過生成式 AI,找出全域最佳解,而  AI 給你的答案,可能是你原本連想都沒想過 

如今,AI 技術能夠提升工作效率已是共識,但我認為,人與 AI 協作不該僅止於現況,而是讓它帶給我們超越人類的想法、提供突破框架的想像。

台灣是全世界 AI 經濟生態圈中,從設計製造到產業應用,擁有最完整人才面向的場域,而且極具可塑性。但我們尚未挖掘、培養出大量可以問出好問題的人才。 

這群能夠看見產業的需求跟痛點,又對 AI 技術有熱情及認知的人,才是真正在下一個階段,能夠撬動企業轉型的槓桿、進而成為擁有領導企業升級能力的造局者 

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談台灣 AI 人才養成的鴻溝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