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主内容

還在談採購、庫存管理? 轉骨中的「供應鏈管理」正在改寫企業競爭力

從去年的缺工缺料,到今年的庫存滿倉,企業開始意識到當供應鏈管理無法因應環境變動,可能造成的損失將有多麼巨大。商業周刊攜手全球供應鏈管理領導者Blue Yonder舉辦《轉骨新戰局 打造韌性供應鏈》論壇,為未來供應鏈的智慧與韌性尋找解方。

「新產品功可能幾個月就會被競爭對手能趕上,新技術可能需要幾年,但是只要建立供應鏈優勢,競爭對手須要花幾十年來追趕。」全球第四大半導體公司美光科技(Micron)全球供應鏈管理資深總監Bill Fong指出, 美光一直致力於3A價值鏈,也就是Aligned(緊密一致)Adaptable(適應力)Agile(敏捷),「Aligned是需求驅動的,Adaptable是靈活性,Agile則是反應能力。」Aligned應發生在所有價值鏈合作夥伴之間,包括對外的客戶、供應鏈,以及對內的各部門之間,過去兩年出現的需求供給不平衡,突顯了企業與客戶、市場間不夠緊密一致的問題。Blue Yonder大中華區台灣總經理林秉儒也認為,供應鏈本身在談的就是「分享」的概念,從端到端、從用戶到供應商,彼此分享資訊和流程,才有辦法真正打通供應鏈。

未來供應鏈 每個環節都能靠AI優化

Blue Yonder被Gartner評為全球供應鏈規劃、供應鏈執行、倉儲運輸的領導者,全球企業都在大量使用Blue Yonder的生產調度解決方案,實時了解供應鏈中發生的情況、倉庫管理、運輸管理、訂單管理系統、客戶協作、供應協作、分配、訂單承諾。Blue Yonder每年將營收的20%(約10億美元)在投資於新智慧解決方案的開發,Blue Yonder亞太區解決方案高級總監蘇昱彰也在論壇中為我們展示了借助最前沿的AI數位科技,可以如何協助供應鏈提升彈性和韌性。

首先是「供應鏈計劃」,透過AI機器學習來進行未來的需求預測,而Blue Yonder比一般「單點預測」方式又更進一步,發展「機率式分布預測」技術,透過更多的變項參數,預測未來的需求分布機率。目前Blue Yonder已經納入超過200個不同的變項參數,最終呈現給決策者的則是一個動態調整的機率分布式需求預測圖,並且直接計算出在不同變項調整、因應不同策略後的結果,判斷出最好的供應策略。

Blue Yonder的控制塔(Control Tower)則可幫助企業實現即時可視化管理,將所有想知道的資訊都一覽無遺,不只看見現在、分析目前狀況,也能看見可能發生的問題,以及任何問題發生之後的應對方案選項。機器學習會在過往數據的模型基礎上,不斷依照決策者在每一次事件中的決策模式持續自動學習建模,最終擁有「自適應供應鏈」的能力。此外,AI也能用於產品/客戶分類(Segmentation),比起傳統人為方式、較簡略的分類法,AI能夠夠客觀地分析過往的各個影響因素,並更動態地隨時間演進判斷出最佳分類方法。

解決供應鏈從未消失的三大難題 即刻超前布局

Blue Yonder製造業戰略副總裁Puneet Saxena分析,供應鏈長期以來面臨著三個最重要的敵人:快速變化(volatility)、缺乏效率(inefficiency)、遲滯延後(latency)。隨著新方法的出現,這三個問題都能被一個個解決。例如面對快速變化(volatility)的問題,Blue Yonder的客戶之一─半導體製造業Analog Devices為了強化供應鏈彈性,首先做的就是提升需求預測能力,並成功地借助科技將預測的準確性提高了33%。針對缺乏效率(inefficiency)的問題,Puneet Saxena也提醒,多數時候企業只想到從計畫面提升效率,而忽略了很多效率低下是發生在倉儲和運輸當中,而很多問題其實透過訂單管理系統就能改善。

Blue Yonder製造業戰略副總裁Puneet Saxena

「遲滯延後(latency)則代表我們總是太晚才看到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時需要考慮的是建夠能提供同步可視性的流程和系統,當下就察覺問題、知道該如何因應。」Puneet Saxena說為了達成這個目的,Blue Yonder與微軟合作,在微軟Azure上建立了解決方案平台。微軟同時也是Blue Yonder的客戶,微軟大中華區高科技製造業負責人章恩齊表示,微軟在近十年內面對產品線快速增加、產品客製化小批量生產及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等挑戰,在6年前啟動數位供應鏈計劃,從資訊整合、平台建置、資料梳理串聯,並借助策略夥伴Blue Yonder的經驗,一步步走向智慧化的預測與管理,包括建立實時控制塔來實現可視化管理,並結合數位孿生(Digit Twin)技術與真實世界連結,掌握端到端的全觀視野。

微軟大中華區高科技製造業負責人章恩齊

「供應鏈的三個敵人並不新鮮,它們會不斷以不同形式出現。」Puneet Saxena呼籲所有經營者,除了聚焦於眼前的問題,更要花時間前瞻未來,解決這些企業將會不斷遇到的敵人,為未來的韌性與成長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