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主内容

風傳媒高峰論壇2022大趨勢》微軟孫基康:從減碳、資安危機到元宇宙,有數位能力,才能在疫後新格局存活

疫情期間,莫德納透過軟體,花了48小時就研發出mRNA疫苗;如今它不再自稱是疫苗公司,而是一家「從事疫苗研發的軟體平台公司」。疫情來襲兩年,永久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加速了數位轉型,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在風傳媒高峰論壇《2022大趨勢》中分析,四項未來趨勢,以及微軟將如何運用數位能力,幫助大家因應新科技的衝擊。

元宇宙

元宇宙的出現彷彿當年的www,顛覆了既有規則。在元宇宙世界中,可以從事消費、娛樂、管理、教育,最大的意義在於為數位世界帶來人性。以微軟內部而言,過去十八個月是新增了兩萬四千多名員工,他們沒近辦公室跟團隊互動過,如何創造人性化零距離互動、認同公司使命、連結所需資源非常關鍵。

微軟與Accenture整合元宇宙的技術,合作打造The Nth Floor ,讓全球五十萬員工不論何時何地,都能透過虛擬平台進入辦公室,找老闆、吃頓飯、與同事一起工作。

另外,微軟也推出Dynamics 365 connected spaces,整合人、物品、空間,打造貼近真實的空間體驗。舉例來說,可打造虛擬試衣間,以監測人流、客戶與產品的互動、購買實況等。與VR不同,元宇宙不是一個遊戲般的虛擬空間,雖然能以VR方式呈現,但是連結的是真實的IOT數據。

矛盾,來自對工作的重新定義

疫後,大家對於工作的想像改變了。根據微軟調查,想持續遠距上班的人數,和想與同事面對面的比例勢均力敵,都佔約七成。在美國,有八百萬失業人口,同時也存在八百萬職缺。何以如此矛盾?過往的格局正在重新洗牌,每個人重新定義工作。此時就需要透過數位平台去連結員工間、員工與企業。微軟打造的數位平台,不再侷限於遠距辦公功能,而是從文化、員工生產力、福利、技能及成長來連結所有員工。

永續就是創新

對於2050年淨零碳排,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認為需要奇蹟才能實現,不過如果目標明確,大家一起合作努力,奇蹟有時就是會發生。微軟早在2012年微軟就達成碳中和,下一步目標是2030年達到負碳排、並在2050年移除微軟自1975年創立開始製造的所有碳排。另外,也將做到水資源正效益、零廢棄物,而碳足跡的主要來源:資料雲中心,全面替換成可再生能源。

微軟主要碳排,來自範疇三的上下游供應來源,為了達到減碳目標,微軟應用擅長的軟體能力,推出永續雲平台,針對供應鏈企業的碳、水、廢棄物、生態四個面向,提供報告、紀錄、減少、替換、移除的功能。

資安危機

疫情後,資訊犯罪前所未見的猖獗,而且形式與過往單純竊取資料不同。過往台灣以OEM代工產業為主時,不太重視這類犯罪;如今企業大量使用數據進行自動化,資安的犯罪將威脅企業的營運。目前,資訊犯罪金額一年大約六兆美元,到了2025年可能達到10.5兆,影響非常可觀。除了資安,微軟也處理裝置管理、身份識別與存取權的解決方案,與客戶、供應鏈合作,致力於跨平台資安的維護。

如何因應疫後新世界?

企業展望數位科技時,需要考量自身的「科技強度」(tech intensity):科技的採用(tech adoption)以及科技創新(tech innovation)兩者相乘。前者指企業導入及應用新科技的效率,後者指在自己的平台上如何創新、創造IP。孫基康觀察,台灣企業很會製造新科技,但不太愛導入新科技到自己的企業。兩者共同發展,並強化社會對企業的信賴,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此外,數據能力(data capabilities)也很重要。「雲」能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但數據能力更是奠定競爭力的關鍵。孫基康觀察到,台灣的醫療、金融產業很早就數位轉型,但數據卻跟著系統和生產線走,而非以人為本,如今面臨無法整合的困境;企業八成的數據都拿來儲存,缺少有效的運用。因此,微軟提供資料現代化、資料分析預測、資料科學工具,來增加企業的的數據能力。

目前,台灣花在IT的預算約佔GDP的5%,預計到2030年會成長到10%;而對微軟而言,剩下的那90%就是台灣數位發展的潛力對象,也是微軟可以繼續出力協助的地方。

歡迎至《風傳媒》網站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