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主内容

微軟 Build 2025 重磅發表:Copilot Studio 升級,Multi-Agent 協同作業新時代

作者:Lili Cheng,Corporate Vice President,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在微軟 Build 2025 大會上,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推出多項重大升級:透過 Multi-Agent 協同作業,企業能自動化處理跨系統的複雜任務;Agent 桌面控制讓 AI 能像人一樣操作電腦,實現資料輸入、發票處理等場景的智慧轉型;開發者更可透過自然語言驅動 Python 程式。微軟正打造涵蓋開發、協作與安全的全方位 AI 應用生態。 

微軟 Build 2025 大會已圓滿落幕,作為每年最重要的科技盛會之一,Build 向來是開發與 AI 技術領域突破創新的重要舞台。對於工程師、創作者以及各領域專家而言,這是一個觀察微軟生態未來趨勢的關鍵時刻。

今年,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帶來一系列全新且強大的 Agent 功能:從 Multi-Agent Orchestration、更豐富的 Maker Controls,到 Agent 桌面控制與程式碼解譯器,這些創新正在重新定義企業生產力工具的邊界與可能性。

微軟 Build 2025  Copilot Studio 功能總覽

Multi-Agent Orchestration

企業現可在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預覽版中建立 Multi-Agent 系統,讓各 Agent 彼此分工、協作完成任務,不再需要依賴單一 Agent 執行所有任務,或者管理孤島中互不關聯的 Agent。這包括使用 Microsoft 365 Agent Builder、Microsoft Azure AI Foundry Agents Service 和 Microsoft Fabric 建立的 Agent。這些 Agent 如今能協同工作以實現共同目標:完成跨系統、跨團隊和跨流程執行複雜的商業關鍵任務。

這一演進展現了企業在微軟生態中擴大應用 Agent 的重大躍進。試想一下,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建立的 Agent 能夠從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提取銷售數據,將其傳遞給 Microsoft 365 Agent,讓它在 Word 中撰寫草稿,再觸發另一個 Agent 在 Outlook 中安排後續追蹤。或者,多個 Agent 在 IT、通訊與供應商系統間協同工作,實現從問題發現到解決的全流程管理。無論是高階主管簡報、客戶引導還是產品發布,Agent 如今能同步協作,為每個環節帶來更強的連結性、智慧性與擴展性。該功能目前處於私人預覽階段,公開預覽版即將推出。 

Computer use in Copilot Studio agents

Computer use 功能的推出,讓我們更接近一個人機無縫協作的智慧世界:Agent 可像人類一樣與桌面應用程式和網站互動,例如點擊按鈕、導覽選單、輸入欄位,並隨介面變化自動調整。這為自動化複雜的使用者介面(UI)任務開闢了新途徑,例如資料輸入、發票處理和市場調查等,其內建的推理能力和全流程化讓每個環節都清晰可控。 Computer use 功能目前透過 Microsoft 365 Copilot Frontier 專案向符合條件的客戶開放。

自訂模型與模型微調功能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持續深化與 Microsoft Azure AI Foundry的整合,現在你可以為提示詞和生成式答案入自訂模型(Bring your own model)。可存取 Microsoft Azure AI Foundry中超過 11,000 個模型,包括 OpenAI GPT-4.1、Llama、DeepSeek 的最新模型及自訂模型,並利用企業自有資料進行微調(fine-tune)。這微調 Agent 生成更具領域專業性與高價值的回應。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現已全面推出模型上下文協定(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讓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與企業知識系統的連接變得更加便捷。隨著連接器支援日益、工具渲染效果升級、可擴展性提升與故障排除速度,將外部知識融入 Agent 對話從未如此簡單。 

為開發者提供專業的工具打造 Agent

微軟賦能開發者使用熟悉的工具打造 Agent 應用,如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GitHub、Microsoft Visual Studio 等。透過 Microsoft 365 Copilot API,開發者可遵循組織權限規範的前提下安全存取 Microsoft 365 資料與功能,建立自訂 Agent 或將  Microsoft 365 Copilot Chat 嵌入應用程式

Microsoft 365 Agents 工具包與軟體開發工具包(SDK)讓 Agent 的建置、測試與迭代更輕鬆。開發者可靈活更換模型或協調器(orchestrator)而無需從頭開始,並能透過 SDK 範本快速啟動專案,並透過智慧預設配置部署至 Azure。以上功能現已正式推出。​

針對開發者的增強功能

適用於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的 Visual Studio Code 擴充功能
專為專業開發者打造的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Visual Studio Code 擴充功能現已在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Marketplace上架。開發者可透過此擴充功能直接連接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並在 Visual Studio Code 環境中編輯 Agent,提供不依賴網頁介面的現代化開發體驗。

對開發者與團隊而言,這代表現在可享有新的 IntelliSense 智慧程式碼補全、語法標示、引用查找及透過檔案系統帶來結構清晰的開發體驗—同時建構於全託管 SaaS 平台上。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可處理底層基礎架構、合規需求和 Runtime 複雜性,使團隊能夠專注於核心業務價值的實現。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Visual Studio Code 擴充功能專為無縫整合開發者既有開發流程而設計。無論是將 Agent 整合到更廣泛的開發者生態系統,或透過 GitHub 強化團隊協作,此擴充功能都能提供開發者所需的控制精度與操作信心,無需額外學習成本或功能妥協。


強化安全與治理能力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持續強化和改善治理與資安能力,協助 IT 團隊與安全管理員 Agent 全生命週期每個階段擁有更高的掌控與可視性。以下是 Agent/平台級控制和資料/基礎架構防護方面的更新:  

Agent 與平台級控制 

  • 隱私控制:支援停用對話記錄與會話下載,並可在 Agent 對話中即時進行敏感資料遮罩與音訊抑制,並可自訂隱私聲明。
  • Agent 身份管理: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建立的 Agent 將自動指派身份,並納入 Microsoft Entra 管理中心的 AI Agent 目錄中,實現集中化管理。
  • 獨立共享環境:為 Microsoft 365 Agent Builder 建立的 Agent 提供專屬共享環境,便於追蹤並支援更細緻的政策管理。
  • 強化防護機制:防止未經授權的 Copilot Maker 身份驗證使用,強制使用 Microsoft Entra ID(公開預覽版)來驗證所有互動,並要求在 Agent 共享前需獲得明確同意。
  • 權限管控:禁止在個人開發環境中進行角色權限升級。​

 資料與基礎架構防護 

  • 資料外洩防護(DLP)策略:管理員可將DLP策略套用至Microsoft 365 Copilot Agent,防止標籤內容濫用,並在 Dataverse 中落實自動標籤與下游繼承機制。
  • AI 資料安全態勢管理(DSPM):新增以 AI 為核心的資料安全檢視,協助資安團隊追蹤敏感資料在應用程式與 Agent 間的流動,涵蓋員工、合作夥伴與匿名使用者的互動記錄。
  • 自動化連接器管理:可確保 Copilot Studio 與 Microsoft Power Platform 其他元件一致控管,無需依賴 PowerShell 腳本。
  • 網路隔離(公開預覽):可透過防火牆與虛擬網路(VNET)限制對連接器與 Application Insights 的存取,強化網路安全性。
  • 聯邦身份憑證:可刪除註冊流程中儲存的金鑰或憑證。

這些安全與治理能力的全面升級,使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不僅進一步鞏固了其在企業級 AI 應用領域的安全標竿地位,更實現了合規控管與技術創新的完美平衡,讓企業能夠以更高的安全水準,加速 AI Agent 的規模化導入 

這些功能強化讓 Copilot Studio 在不犧牲創新速度的前提下,依然能夠維持高水準的安全性合規性,並滿足企業在 AI 應用上的嚴格要求。 

想深入了解這些最新發表內容,歡迎閱讀 Microsoft Corporate Vice President Vasu Jakkal 的部落格文章 

若您想更深入了解這些新功能,歡迎參加我們在 Microsoft Build 2025 大會中的相關技術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