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周專欄】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AI 時代,資安如何守住?
上個月,我與台灣企業高階主管去美國參加微軟舉辦的 AI 領袖論壇,總部並加開台灣專場,倡議 AI 時代下的資安議題。
為什麼台灣要聚焦資安?因為高科技產業發達,加上地緣政治環境特殊,台灣一直是亞洲被駭客攻擊次數最多的目標。
在數位轉型之後,大多數公司會把資訊和資安分開,這本質上正確,分權分責,避免球員兼裁判的系統風險。但在 AI 技術躍進的今日,AI 成為跨資訊與資安部門的橋樑或鴻溝,組織分權得宜會相得益彰,反之則牽絆難行。
這次的美國行,讓我觀察到兩者間激盪出集體智慧的火花。
資安長一窺 AI 為企業帶來的願景,更能理解資安防護在「阻擋」之外也須扮演資料「驅動」者的角色;反之資訊長從資安議題的討論中,深度理解在往前衝的同時,與資安部門協作的複雜與重要性。多日議程中,跨產業與跨角色的交流,是最精彩的部分。
這幾年,資安與資料防護的界線已越來越模糊。過去大家將資安分成國家、企業和個人層級,但現在,國家級的駭客會同時攻擊企業甚至個人;或隨著遠距工作盛行,個人裝置被攻破後,駭客便可入侵其所屬企業,如何防禦不可不慎。
隨著 AI 工具和社交破口越來越多,對企業來說,全球「協防」是現在除了零信任架構外最重要的概念。譬如,當駭客以新型手法攻擊某公司被擋下且特徵化後,會傳送到全球聯防體系,讓其他企業的資安系統預先得知此攻擊模式,同步啟動檢查,並預先防護。
這樣複雜而即時的分析,需要大量跨領域的資料與 AI 科技輔助,樂見的是,已有越來越多資安廠商加入協防體系,讓企業可透過單一平台體現 AI 協作防禦的優勢。
至於企業本身的資料安全,首要任務就是資料分級。資料標籤依據安全性及運用面的等級而設計,並符合公司治理框架,做為資料傳遞或洩漏時,後續追蹤和保護的依據。
另外同等重要的是資料存取權限設定。今日的 AI 代理人已經能夠一次獲取大量訊息,若公司內的資料權限設定失據,員工使用AI時很可能看到不屬於權限層級內的訊息,進而增加訊息洩漏的風險。這些,都是現在企業面臨到的大議題。
這就是為何在建立共同目標並相互理解後,資訊長和資安長的交流能如此深入且實用。
回到個人層面,你我皆是駭客的目標,也是入侵企業甚至國安的跳板;對於資安的意識,如避免點擊未知連結、或設定個人裝置的多重驗證,都是為抵禦威脅,保護企業及國家盡一份心力。
本文轉載自 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