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專欄】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
AI 是泡沫還是上升的熱氣球?
全亞洲最大、聚集數千位開發者的微軟亞太技術年會甫結束,此盛會一次滿足台灣軟體開發者對新技術、新機會的渴望,也鏈結世界看到台灣政府、產業及人才在軟體開發上的佈局與企圖心,而台灣超過 20 類產業,導入微軟生成式 AI 服務的經驗與反饋,更成為新創與企業借鏡的基石。
AI 在產業端的應用已有明確的案例,然而在消費者端,人們仍存疑生成式 AI ,會不會成為沒有需求支撐的泡沫?
事實上,消費端的需求,遠大於產業,也拉動了更多新創與企業投入。2001年,網路泡沫化重挫全球經濟。當時,網路造夢將股市推升到極致,投資人瘋狂砸資,最後卻因短期內沒有看到殺手級應用,股價應聲下跌。
但在那之後,網路為全球經濟、使用者行為與產業轉型帶來的影響,遠超過人們的預期及想像。所謂的「泡沫」,僅是資本市場中短期的修正;此過程放到行動時代、雲端、乃至現行 AI 世代,皆是如此。
當年智慧型手機推出時,眾人仍將它定義為溝通工具。但真正引爆需求的,卻是社群與短影音等新型態 APP。所謂的殺手級應用,總是不以你認為的常規出現,相同的演化也將發生在 AI 的落地應用上。
一個 AI 應用是否迎來大爆發,將視其技術的「廣度」以及「精度」而定。
廣度,指的是能觸及多少受眾,進而改變現有行為;而精度,則是將創意落實,甚至超越預期。生成式 AI 的廣度,已從歷史上最快達成一億用戶的 ChatGPT 得到驗證;待觀察的是精度會發展到多細化的程度,小至會議摘要,大到無所不在的個人智慧助理。AI 必須同時具備對世界的理解力,與高度個人化的認知力方能達成,進而拉動百花齊放的開發者投入與商業模型變革。
第一波 AI 趨動的消費端變革,已在人們未察覺的過程中完成,那就是更廣義的搜尋及更精準的個人化推薦。
在 AI 賦能下,搜尋被賦予新的意義;過去鍵入搜尋關鍵字,得到的結果是「網頁」,但未來,AI 將更理解我們搜尋背後的目的,而直接連結「服務」!
例如搜尋「東京三日遊」,得到的結果將不只是各種旅遊日誌,而是串連機票、飯店與餐廳等所有服務後,得到一個理想行程,只待你最終確認,即可自動下訂完成手續。
入口網站的定義與競爭力將會完全被改變,當整個生態系成形,AI 將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