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數位轉型入場券
後疫時代的省思 中小企業數位轉型之契機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擴大蔓延,需要遠端工作的人數不斷增加,也讓許多中小企業開始思考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彈性改變工作模式,甚至迅速反應調整產線。
其實這樣的精神早已深植在中小企業的基因之中。父執輩手提皮箱全世界跑的身影,至今仍然鮮活;明天該進多少料、剩多少貨、哪台機器出了問題⋯⋯總是在父執輩腦海中清清楚楚。當年前輩們在打拼時所展現的「行動力」(Mobility)、「敏捷力」(Agility)、「洞察力」(Insight),也正是今天我們談論運用數位科技能協助企業提升的三大能力。隨著時間流逝,縱然精神不變,但企業實際做法需因應科技時代而改變。
行動力、敏捷力、洞察力 – 數位轉型中三大企業關鍵軟實力
「行動力」的展現,不在於使用行動裝置的多寡或能否讓員工隨處工作,而是體現在使用數位科技進行雲端協作。藉由完善資安佈署,能便利使用新興科技設備的智慧工作行動空間,帶動跨部門交流,建立高效團隊溝通。員工因而有更多心力專注於腦力激盪,增強創新能力。這已不僅是科技的運用,更是企業文化的轉變升級。
在全球貿易情勢改變與疫情影響下,供應鏈不如以往穩定,企業面對環境的不確定性,要能敏捷轉變策略,並讓人員能更彈性支援。導入雲端郵件、儲存、備援等服務後,企業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資訊系統無人化,空出手來的資訊人員則可專注發展大數據、 AI 等應用,也就是說,數位科技讓企業能更敏捷快速因應趨勢,對改變做出最適當配置。
當大數據、 AI 等技術能作為即時、完整呈現產線品質與營運狀況的「儀表板」或「戰情室」時,企業應更進一步思考,企業可否在生產過程中連結客戶,提前知道客戶需求,並搶先一步調整產能以降低風險。傳統企業ERP系統所蒐集的結構化資料,僅占企業各類資料的 20%–30%,仍有許如客服訊息、物聯網裝置資訊等非結構資料未被妥善運用,因此如何有效結合並活用這兩種資料,讓企業擁有 360 度視野,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一件事、兩樣情,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兩大難「解」之題
近年有許多企業正積極朝向數位轉型的最終目標「產品轉換」邁進。台積電將虛擬設計環境(VDE)服務搬上雲端,節省晶片設計業者購買硬體和軟體授權支出的同時,還能縮減開發時間,加快晶片交付生產速度,深化與客戶間互動連結;台灣音樂串流平台龍頭 KKBOX則以 數據、AI為核心進行優化,如今能夠為唱片公司預測歌曲會不會爆紅、該不該開演唱會等,成為業務新方向。
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2019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的數位程度調查顯示,許多未滿 50 人的中小型製造業和服務業,在處理生產管理、進銷存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四種業務上,仍停留在以Word或Excel為主要數位工具的階段,顯示中小企業距離轉型其實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或許也是另一種「數位落差」。
企業最常遇到數位轉型的兩大難「解」之題-誤解和不解,誤解來自於對數位科技的不瞭解,不解則是困惑怎麼走出第一步。我們認為透過產、官合作,依照產業別,建立企業智慧轉型應用指引,讓企業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從可行之處切入與逐步導入。
政府協助中小企業加速轉型 啟動「推廣、教育、導入」降低數位落差
我們呼籲政府應儘快展開新一波縮短中小企業「數位落差」的行動,以「推廣、教育、導入」為策略,讓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盡速取得數位轉型入場券,加速提升競爭力。政府首先可從與台灣各大產業公協會合作開始,善用廣大會員網絡,推廣數位轉型觀念,再積極開設課程、Workshop等,分享與教育企業數位轉型的心態,最後再透過補助資訊服務產業,一同協助企業導入。
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政府可延續「開放式創新」的心態,將數據公開並予各界使用。以近期疫情為例,台灣政府將健保資料庫與移民海關數據整合,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而快速識別病例、即時控制疫情並獲得國際肯定。數據資料庫的公開將可作為企業決策的參考,使產、官能共同完善台灣AI數據庫,推動產業加速轉型步伐。
本文同步刊載於今周刊名人專欄